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佛教茶文化的修心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佛教茶文化的修心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修行是茶道的 目的?
是。修行是茶道的根本,是茶道的宗旨,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、陶冶情操、修心悟道。中华茶道的修行为“性命双修”,修性即修心,修命即修身,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。修命、修身,也谓养生,在于祛病健体、延年益寿;修性、修心在于志道立德、怡情悦性、明心见性。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。
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、怡情、修性、证道。证道是修道的结果,是茶道的理想,是茶人的终极追求,是人生的最高境界。茶道的宗旨、目的在于修行,环境亦好,礼法亦好,茶艺亦好,都是为着一个目的--修行而设,服务于修行。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,塑造完美的人格。
什么是茶道?茶对人生有什么启迪?
【茶道文化】:如果一个人能把茶喝好了,办其他的事情也不会特别难,因为茶里面有很多学问。茶是一种清雅而隽永的文化,中国是茶乡,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和喝茶的国度。当你回归到品茶生活,就是认同这种留白的生活方式;茶,是一种暗号,让人们心领神会的接头,在这祥和吉日,让我们回归自然,步入山中,采茶品茶,领略茶文化的精髓:
茶与自然――亲近绿色;
茶与身心――怡情养生;
茶与文化――生活哲学!
【功夫茶道】:这喝茶“品的是味道,花的是功夫”,若功夫不到,这味道自然就品不出来。。。喝茶最好是三个人,三口为一品,中国人的三指多数,“三”在中国是个吉祥数字,众人的“众”、森林的“森”、水晶的“晶”、品位的“品”。。如:三人行必有我师、三个臭皮匠顶一个。。。
【闻香茶道】:它的香味不能常闻到,只有在你心最静的时候才能闻到,然后瞬间而逝,你想闻就再也闻不到了,用心者闻道也。。
【茶道茶语】:灵芽、择水、养壶、茶道、寻香、灵性。。。茶、水、壶,佛家讲“无情众生”,在爱茶人心目中皆有情,水有优劣之分,泡茶要拿捏好时间,过与不足都是遗憾;紫砂壶盏经茶水浸染,日久则呈现出陶瓷般光泽叫“养壶”。。。我们不能区别两杯茶的孰优孰劣,却能清楚的辨别一杯茶的好坏。。。
【礼尚往来】:朋友请喝的茶自然是最好的茶。。。请人喝茶是不抱目的,这才能喝到好茶!
【茶道自在】:《归去来兮辞》里渴望着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恬淡适然。。茶给了时间味道,禅给了人生味道。。《烛光·茶香·禅音·乱翻书》:和茶有时候不是让你来会客的,是让你来静心的,一个人泡泡茶最好。。。
【民族的,就是世界的】:喝一杯咖啡叫苦涩人生,品一泡茶叫高山流水。如果人类只可留下一种饮品,我想西方人会不假思索要咖啡,而东方人会脱口而出选择茶。。。
茶道,狭义的讲是品茶论茶及相关茶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;茶之根本来说,茶道就是传承发扬茶文化之道。
欢迎光临小茶苑![祈祷][祈祷][祈祷]
茶,香叶,嫩芽……传说神农氏休息时在一棵茶树下煮水解渴,偶有几片茶叶落入陶罐,稍倾一股清香溢出,闻之神清气爽,飘乎欲仙,品之苦后回甘,喉内生津,提神醒脑,入口细嚼尤如人生百味。神农氏发现了“荼”,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”从此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,几千年来在被人类利用中得到发展,并以文化形式植根于人类社会。
坐酌泠泠水,看煎瑟瑟尘。
无由持一碗,寄与爱茶人。——白居易
聊的是茶,喝出健康!——小茶苑文化
相传茶道早在唐朝以前就以一种形式存在,经唐宋得以发扬光大,后传入日本得以继承,但也只是停留于茶事活动之形式,他们永远理解传承不了茶文化之精髓。到了元代茶道走入低谷,直至近三十年来才得益于茶艺形式表现,但如今之表现形式多失去茶道本意,过多的表现于商业运作,难得规范,过度作态表现,脱离生活的道怎能论道。
品茶,得人生真谛。
看看古人对茶的别称雅号,便可知道,茶寄托了人们多少的美好情思和被赋予了多少的内涵。
云华丨因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,故称。唐皮日休《寒日书斋即事》:“深夜数瓯唯柏叶,清晨一器是云华。”
云腴丨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,故称。宋黄庭坚《双井茶送子瞻》:“我家江南摘云腴,落硙霏霏云不知.”
不夜侯丨古人对茶的拟人化戏称。因茶可提神,饮后夜不能眠。胡峤《饮茶》:“沾牙旧姓余甘氏,破睡当封不夜侯。”
余甘氏丨古人对茶的拟人化戏称。喝茶甘甜,余味无穷,故称。
玉爪丨对茶的美称。因茶泡开如鸟爪,故称。宋杨万里《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》:“蒸水老禅弄泉手,隆兴元春新玉爪。”
甘草丨对茶的喻称。茶喝之甘甜饴美,故称。
泡茶时,看茶叶在沸水里起伏,知人生浮沉。
喝茶时,茶汤给予人的酸甘苦涩,恰如人生味道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佛教茶文化的修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佛教茶文化的修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